银行科技 | 光大银行史晨阳:数字化是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催化剂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银行家杂志 Author 银行家杂志
导读:近日,中国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史晨阳受邀出席“2022中国金融创新论坛”,并发表主旨演讲。他指出,光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依托“123+N”数字银行发展体系,即“一个智慧大脑,两大技术平台,三项服务能力和N个数字化名品”,不断深化科技能力,从中台化、敏捷化、智能化三个方面形成光大核心科技引擎,支撑业务实现新体验、新模式、新融合的业务愿景。
数字化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,并且提升业务价值和科技创新能力,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机遇。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服务于业务价值,注定是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催化剂。
光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依托“123+N”数字银行发展体系,即“一个智慧大脑,两大技术平台,三项服务能力和N个数字化名品”,不断深化科技能力,从中台化、敏捷化、智能化三个方面形成光大核心科技引擎,支撑业务实现新体验、新模式、新融合的业务愿景,寻求“二次创新”的破局点,从而发展光大银行业务价值提升的第二曲线,最终实现光大银行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目标。
数字化转型的内涵。光大银行数字化转型有五大内涵。一是中台默认。重视业务组件的复用,通过业务组件的沉淀,避免重复造车轮,支持多条业务线上类似功能的复用,实现“搭积木”式快速构建应用。二是数据驱动。未来系统构建模式应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,不断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的数字化能力,将数据整理并形成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,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,赋能业务发展。三是自主可控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,光大银行依靠自身研发设计,全面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,实现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、升级、维护的全程可控。四是安全前移。将安全要求前置在信息系统开发阶段,减少事后发现安全问题,确保IT环境基础安全,同时也为敏捷提供支撑。五是敏捷融合。推动科技与业务部门多方、多维融合。设置创新机制流程,用金融科技武装前线业务部门,形成敏捷型的作战部队,积极应对市场新挑战。
中台默认。科技战略的落地需要考虑未来4~5年的发展,整体落地设计,既要包括近期建设计划,也要考虑远景发展规划;既要匹配业务发展需求,也要兼顾落地资源保障。而光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亮点就是中台,实施路径需要以中台为抓手,系统建设尽可能围绕和适配中台整体建设路径。
满足业务需求是基本要求,首要关注高频需求,从最紧迫的任务入手,从小切口切进大场景,快速释放业务价值;以零售板块先行为重点,逐渐形成完整的科技战略体系;从短期和中长期的角度考虑,以业务价值最大化快速释放为优先,有序推进,保证系统建设的配套资源能够按需适配。
为此,光大银行规划了自己的“十四五工程”,分别是十个业务中台工程、四个科技治理工程和五个技术中台工程,通过具有光大特色的“十四五工程”,形成科技能力的沉淀与共用,分阶段支持与赋能业务发展。
敏捷融合。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,光大银行形成了具有光大特色的科技派驻机制,向数字科技驱动特征明显的五个部门实现科技派驻,同时也形成了光大“343”的派驻原则。
在公司业务领域,围绕八大体系建设和八大营销逻辑,以科技和业务创新为驱动,聚焦“客户+客户经理”双客中心,提升智能洞察、营销、创新、决策能力,打造全渠道、全场景、全流程的营销能力,构建“客户洞察+产品推广+渠道触达”一体化对公经营生态。在零售业务领域,构建了“1+2+C”零售数字新基建,依托一体化大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,构建全新营销模式,从“客户深度洞察、营销策划管理、多渠道协同、标准化+个性化评估”四个维度升级和打造数字化营销闭环,全面实现零售智能营销。在数字金融领域,助力“双月活”“长尾客户经营”“规模场景建设”三大攻坚任务,实现“触客、获客、活客”的业务目标。凭借大数据技术,拓展运营场景,将数据驱动的闭环运营贯穿在全场景运营工作中,充分发挥数据价值。
来源 | 银行家杂志
责编 | 杨生恒
点击查看近期热文
新书推荐 | 人民日报出版社——《金融创新:助力实现共同富裕》
银行科技 | 中国银行柯建勋:数字技术赋能 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
银行科技 | 光大银行王磊: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研究与实践
会议简报 | 2022金融科技青年学者秋季学术会议近日在京举办
“金融科技50人论坛”成立五周年啦,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,我们建立了“金融科技·读者微信群“,发布研究成果、促进交流合作、赠送金融科技图书,欢迎您的参与。
入群方法:加群主为微信好友(微信号:serenazys),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(实名认证)+单位+职务+入群,经群主审核后,即可被邀请进群。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。
“金融科技50人论坛”(CFT50):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。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、实践与政策前沿,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“政产学研用”的独立优秀学术平台,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与教育培训。参与出品的《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》《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践》《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》《CFT50金融科技资讯》等学术成果,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。
更多内容,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